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搜索

[美国新闻] 不受美国控制的超大型生产国中国是美国真正的麻烦

[复制链接]
叫我小乖 发表于 2016-1-5 07: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战结束以后,得益于稳定的货币环境,欧洲一体化起步,东亚模式崛起,殖民地纷纷独立,各国都在各自的路径上打造现代性。稳定的石油价格正符合欧美日的利益,而实现了主权的殖民地们也继续廉价地输出自己的资源来换取国家发展的初始资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比较优势”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加入国际竞争的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很不一致,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的差异成了构成相对优势的最大要素。信息和技术的优势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他们容易复制和传播,他们的进步使得企业有可能将制造商品的各个环节分解开来,分布到全世界,从生产要素而不是成品上寻求相对优势。跨越国境的不只是商品,还包括商品的生产流程。各国选取的发展路径、美苏冷战的布局加上“比较优势”的差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的国际货币环境下,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大分工的格局: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这三个大集团的雏形也基本形成了。

  信用货币体系下,美国成为了全球货币政策的实际制定者,美元霸权的全新模式开始驱动全球经济,整个世界都开始为绿纸片疯狂。美国的货币,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日本和西欧的技术,中东和俄罗斯的石油,全球的市场;各主体入局的时间虽然各不相同,但美国在这套模式中通过铸币权和技术开放的优势,始终居于食物链的顶端,并引领了“盎格鲁——萨克逊”经济体们的狂欢。

  生产国不一定要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日本和德国就是发达生产国的代表,而南美和东欧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常常背负着经常账户赤字。但是,消费国的集中度则比生产国高得多,他们的领导者就是居于国际货币体系核心的美国,其它主要则是引发欧债危机的南欧国家。最后,与生产国绑在一起的资源输出国经常账户也是长期顺差,且其幅度变动与生产国往往一致。

  资源国的出口与生产国绑在一起,既受到消费国的制约,又被拴在美元驱动的价值链上。美元供给的每次扩展都直接导致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上涨,这增加了生产国的成本,削减了他们的储备,并造成了输入型通胀。随后到来的美元贬值更直接降低了生产国和资源国储备的实际购买力。

  这种国际经济中的三元结构在美元霸权的驱动下,导致了一个世界扩张的成本最终由其它两个世界承担:最被动的是资源国,最痛苦的是生产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型生产国,买什么什么涨,卖什么什么跌),而消费国则凭借国际铸币权,始终位于食物链的上端。就如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些明丽奇幻画面背后隐含着的阴暗人性一样,三个世界貌似和平、繁荣的自由贸易背后,是一条全球经济残酷剥削的食物链。

  消费国:铸币者的狂欢

  美国是消费国的绝对代表,而其它长期保持外部赤字的国家也都与美国类似,印刷货币,累积债务,输出资本,在刀刃上寻求平衡。对外方面,美国的战略还有一个重要拼图,那就是“战争出口”,以及附带的民主价值观和美式和平。从冷战、朝鲜战争、越战、中东战争,再到海湾战争,从阿富汗到伊拉克,美国不仅可以通过局部战争实现制约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还可以控制远离美洲大陆的石油命脉。

  以战争输出和军备竞赛,美国为全球创造了非常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印刷美元和国债发行,美国又为全球创造了宽松的货币环境。当需求不足时就进行星球大战般的财政刺激,当货币趋紧时就进行格林斯潘式的货币扩张。Don’t Worry,Be Happy!山姆大叔会为大家解决所有问题。

  美国人不是天生爱消费的,但尼克松对美元货币纪律“善意的忽视”以后,美国人就有了一张永远不会透支的信用卡,任何赤字都可以由国外那些“不成熟的债权人”埋单。于是美国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美国不需要外汇储备,也不需要储蓄,甚至不需要财政纪律,美国需要的是一个貌似独立的美元霸权守护者——美联储。

  从根本上来说,美国的赤字和债务并不起源于无节制的消费,而是起源于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需要,借债最初是为了印钱。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国际货币,在美元本位制下,发行货币的担保是美国政府的信用而不是黄金。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为没有足够的商品和资本输出相抵对冲,美国政府必须向国外借债以保证美元的信用。国外企业通过贸易得到美元,在本国不能消费,于是通过央行再贷给美国。美国政府将这笔美元反过来用到国内。于是,美国每发行1块美元,在世界上实际上创造出2块美元的信用。1块钱变为国外政府持有的债务,1块钱返回美国消费。

  在这个循环里,不是消费导致债务,而是债务促进消费。这就像银行中,是贷款生成存款,而不是存款生成贷款。国际上有对美元的需要,美国政府就得印钱,这些钱通过贸易和对外投资输出,其中的一大部分又通过购买美国的债务回流。

  于是,美国在纸本位时代的国际经济体系内只做两件事情,一件是通过经常账户透支,对外支付美元,也就是向国际市场注入流动性,另一件事是通过财政赤字衍生债务,再让部分流动性回流到国内,而这些赤字的背后往往是政府消费,对应的是美国积极的财政政策,甚至是对外战争。但是,美国低估了游离在离岸市场的资金实力,更小看了投资银行金融创新的力量。

  当然,为了保证这套体系的持续性,美国也不会做得太露骨。当其经常账户逆差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的时候,美国可以有三种调整的办法:一是劝说或迫使其他国家调整宏观政策,二是放任美元贬值,三是调整美国国内政策。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一是上策,二是中策,三是下策。

  历史上,美国对美元特殊地位的利用屡试不爽。1971至1973年的“尼克松震荡”让布雷顿森林体系积累的矛盾爆发出来,主要国际货币纷纷对美元贬值。1977至1978年卡特总统提出“发动机理论”,要求盈余国家刺激国内需求,为世界经济增长承担责任。冷战背景下出于对美国的依赖,西德和日本在波恩首脑峰会上不得不屈从于美国得要求,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让这种调整以危机的方式完成了。1985年后针对日本和西德的《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更是美国联合其它消费国对生产型国家汇率直接干预的最好例证。对于自己后院的拉美国家,美国提出了“华盛顿共识”,主张新自由主义;对应的措施则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以确保他们成为美元的附庸。



新闻来源: 华尔街见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卡巴wulala 发表于 2016-1-8 03: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我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长河落日圆 发表于 2017-11-26 0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追梦国

GMT+8, 2024-12-4 01:12 AM , Processed in 0.0356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