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秋 发表于 2015-12-16 07:44 AM

美国华裔科学家被间谍案吓坏不敢与中国合作

12月8日,美国检方向纽约州联邦法院提起刑事诉讼,以涉嫌窃取商业机密罪指控一名曾为IBM公司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尽管具体情况尚不明朗,嫌疑人的华人身份却遭媒体炒作。今年以来,几起“间谍案”让生活在美国的华裔科研人员格外受关注,其中影响最大的两起案件最终都被证明是“冤案”。虽然当事华人摆脱了官司,但案件带给他们以及其他华裔科学家的阴影是抹不掉的。有美国媒体称,有关起诉已经吓坏了许多华裔科学家,令他们担心,任何与中国的合作都会招致怀疑。但也有美国资深华裔学者表示,屡见不鲜的华裔“间谍案”并没有让大家“很紧张”,但华裔科学家必须深入理解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特别要注意“瓜田李下”原则。

    华裔科学家被吓坏了?

  “一位来自中国、在防火墙技术方面颇有造诣的 29岁美国大学教授,回中国参加学术活动,顺便与母校师长和国内同学进行交流,结果被认为涉嫌情报交换,回美国时签证被拒。后经一年申诉再次获得签证,但到美国后因一年未能到校上课,工作合约被解除。没了工作,无法缴房贷,房子被抵押拍卖,带着两个孩子的他和没有工作的妻子生活陷入绝境,最后不得不回国。”

  这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例,当事者是加州州立大学一名华裔计算机博士,其模式跟今年发生的一些所谓涉华“间谍案”很相像。其实,有关中国科学家盗取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的报道,在近30年的美国媒体中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今年好像格外多。美国《科学》杂志11月份的报道称,过去一年,有5名华裔科学家被指控,但后来联邦政府都在认定“识别错误”或“证据不足、不存在”后取消指控。

  其中,为媒体重点报道的是原美国国家气象局水文专家陈霞芬和天普大学超导专家郗小星的案件。陈霞芬于去年10月被指控窃取政府机密数据并输送给中国政府,但今年3月,检方在开庭前突然撤诉。郗小星被指控违反保密协议,向中国企业输送敏感超导技术,今年5月被捕,4个月后美国司法部撤控。

  “这些起诉吓坏了许多华裔科学家,他们担心,任何与中国的合作都会招致怀疑。”《科学》杂志写道。《环球时报》记者联系采访时,包括案件当事人在内的许多华裔科研工作者不愿对媒体谈论间谍问题,有的愿意谈但表示不能具名,足见该话题的敏感性。尽管如此,有了解情况的人士表示,美国华裔科研人员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紧张。

  美国华人专家教授网负责人、美国巴斯托学院终身教授姜镇英告诉《环球时报》,以他来美国30多年的经历及他与专家教授网成员联系沟通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华裔科学家不会受到所谓间谍案的影响,也没有出现人人自危的情况。因为绝大多数华裔科学工作者都秉持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走得稳、站得直,有着科学家的良知,所谓人正不怕影子斜。很多华裔科学家也知道界限在哪里,很多人并没有因为出现所谓的间谍案而放弃国际学术合作,包括和中国大陆合作的项目以及讲学、兼职等。

  何宇滔博士是美国中华科工会前会长,他对《环球时报》表示,从他工作的美国某国家实验室情况看,无论两个案件发生前还是发生后,数十位甚至上百位华裔科技工作者没有人人自危的感觉,整体变化不大。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目前在美国高科技领域的优秀华裔科学家占相当的比例,尤其在航天、精密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有不少华裔科学家。公正地说,这些华裔科学家在美国的待遇还是相当优厚的。他们在提级、薪水、社会知名度等方面同其他族裔的科学家相比,没有受到打压。

    “有些美国人对中国过度敏感”

  “对于中国,有些美国人是过度敏感的。”姜镇英对《环球时报》说,就郗、陈两案来说,美国执法机构人员的科学素养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如果这些办案人员事先做点功课,很多案子就不存在了。当然,出于政治原因就另当别论了。“部分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态度,在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正常,不出现倒是不正常了。”

  “美国一些执法人员带着族群归纳(Racial profiling) 的偏见调查和拘捕一批华裔科技专家”,美国内华达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蒲晓宇在BBC中文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其行动干扰了中美正常的学术交流并造成一些冤案。”

  连元是在美国太空总署相关机构工作的华裔科学研究员。在他看来,“华裔间谍案”的发生,无疑同中美两国竞争的背景相关,反映到各自的敏感领域,就是情报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华裔科学家,受到波及是非常遗憾的事。他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家,应当特别谨慎,无论在哪个岗位,对职业的忠诚度和操守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瓜田李下”就是这个意思。

  连元说,他回中国出公差不能带自己的电脑,度假时联系工作也不能用私人电脑。连元联想到当年在亚利桑那大学研究所工作时,有一个项目涉及国防,研究所有意不要他参与,尽管上级推说其他原因,但连元知道为什么。他没有生气,因为美国是一个多元化、多族裔的国家,很多人虽是美国人,但同自己的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容易引起怀疑。

  连元提到,申请美国太空总署科研经费的机构,不能同中国的机构和个人有项目合作。如果必须,则要采取邀约第三方进入的方式,使合作国际化而非两国化。这可能是为了形成一种保护机制。但具体到间谍案,连元认为,美国司法部的做法不完全是专门针对华裔。前些年有一位在太空总署工作的科学家擅自将工作电脑带回家,给太空总署造成很大的紧张。他们的电脑系统整整关闭了6个月,不但重新做了更新,有些机密数据也都重新做了加密。

  另一位在美国某大经济公司工作的高科技人员贾志宏,对于华裔科学家被冤枉表示同情。但他认为,司法部起诉华裔科学家也是无风不起浪,他们也许在工作程序上没有遵守有关规定,引起怀疑。“如果你在敏感机构,就应当特别小心。”贾志宏说,在他们公司,所有电脑不能连接私人硬盘,所有纸张都必须用碎纸机打碎。这些保密协议在人事聘用之初就已经签署。

  据贾志宏介绍,他所在公司的华裔研究人员在回国探亲等非工作场合,不允许谈论工作。口头上向竞争对手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也算是泄密。贾志宏表示,联邦调查局对于高精尖人才基本都有非常详细的背景调查。事实上,你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在他看来,这并不是表明他们对于华人的特别防范,任何有可能泄露机密的科学家都是被锁定的目标。

  何宇滔告诉《环球时报》,通常,只要遵守保密协定,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当然,保密协定是针对所有雇员。但在中美既合作又竞争的大环境下,难免有一些针对竞争对手的防范措施,只是竞争对手不限于中国。比如,他所在的实验室就把中国大陆、以色列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列为 “敌对”的竞争对手,但仅限于技术竞争方面,对于来自这些地区的雇员并没有什么防范。

    应团结互助让美政府“不敢惹”

  不管怎样,一系列案件让华裔美国科学家急于了解他们怎样做才可能避免被盯上。《科学》杂志称,由一群有影响力的华裔科学家组成的百人会已在全美举行研讨会,为科学家描述管理商业秘密窃取和关键技术出口控制的法律,并且解释如何避免引来怀疑。“我们需要一系列有着明确定义的规则”,国际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主席、杜克大学物理学家Albert Chang表示,“这些起诉在我们的圈子中引发大量不安和焦虑。”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有关这两个案子的研讨会在持续进行。何宇滔博士说,两起案件引起在美广大华裔科技人员和留学生的关注。在耶鲁大学就读的郗小星的女儿投书给《华盛顿邮报》,为自己的父亲,为华裔科学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鸣不平。北大校友会也在美东地区建立了微信群,就案件进行讨论,寻找维护华人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保护华人科学家的应对之道。

  何宇滔表示,百人会、北大校友会等,先后在华盛顿和北加州湾区举办有关这两个案子的座谈会。作为清华大学校友会副会长,他和其他成员已经与北大校友会沟通,希望把全美华人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凝聚起来。

  连元告诉《环球时报》,华人一向不团结,遇到被冤枉的情况不能一起向美国政府呛声,而其他族群如印度人、犹太人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集体呛声,让美国政府觉得“不敢惹”。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华裔应当积极学习。


安小安 发表于 2015-12-16 08:05 AM

不错不错.,..我喜欢

santaclaus 发表于 2016-3-10 12:59 PM

顶......叹为观止.....

yutu 发表于 2016-5-1 10:44 AM

看看,学习学习

钓鱼岛 发表于 2016-5-25 04:07 AM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loan 发表于 2016-9-13 05:41 AM

好帖,鉴定完毕!

风风火火 发表于 2017-9-25 10:24 AM

非常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华裔科学家被间谍案吓坏不敢与中国合作